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空島推推】2007創意市集觀察報告

作者:陳昱興(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市集負責人)

大要

創意市集在2005在台北逐漸形成小型聚落(台灣最早之紀錄已不可考,相類似的活動有嘉義蘭潭、新好南海書香市集、誠品書店敦南店外的皮箱客自成聚落等,自2005年王怡穎創意市集一書後定名)。2006年是創意市集大放異彩的一年,2006年6月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因台北市文化局拒絕提供場地,被迫離開台北電影主題公園,將台灣創意市集發展推向下一階段。2006年暑期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巡迴了高雄、台南、台中三個城市,創意市集現象散佈至全台灣,唯發源地台北市成為獨缺固定創意市集的城市,誠品書店敦南店也於2006.08開始舉辦創意市集,誠品講堂27、28兩期亦以創意市集為題,舉行了數十場產業、學術講堂,自此創意市集從都會邊境成為主流殿堂的寵兒,並成為學院派研究之主題成為顯學。2006年,創意市集出現在各大型展演活動包括:台客搖滾嘉年華、簡單生活節、中華民國國慶晚會等數十場活動,創意市集也成為各展演活動中所不可或缺之重要元素。

本篇文章觀察2007年台灣創意市集之發展,(一)市場、通路、活動 (二)從業者、民眾、商品 (三)政府 (四)品牌發展 (五)小結。

(一)市場、通路與活動

2007年,固定的市集場域在台灣各城市,台北市有誠品書店一卡皮箱秀自己(誠品書店敦南店)、台灣藝術市集協會的天母創意市集(天母廣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合辦的西門紅樓2007創意嘉年華(先後分別由中子創新、CAMPOLIVE.com協助策劃);台中市來尬創意市集(橘園國際策展-20號倉庫)、台南市愛+玩創意市集(台南市立文化中心)、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創意市集等。2007年的重要活動,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還有其改制而成的CAMPOLIVE.com與其他單位合作的活動廠牌)獨立主辦之活動僅有碧潭2場次,並游牧在台灣各大城市不定期舉辦、2007.02吵年獸立春音樂文化祭(詩筆獸)、2007.04台客搖滾嘉年華(中子創新/streetvoice.com)、2007.05、11新好南海書香創意市集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至於眾所矚目的簡單生活節於2007並未舉辦。其他散見於各個文化節慶、社區總體營造活動中,也總能看見創意市集的蹤影。統計上2006年上半年度,平均每個月全台灣有1場創意市集活動舉辦;2006年下半平均每週有2場創意市集活動舉辦;2007年上半年度平均每週都有7至8場的創意市集;下半年度則稍減為平均每週為3至5場。

關於創意市集的重要論壇,有2007.08由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邀集台北市各市集主辦單位<文創午茶-創意市集高峰會>;以及2007.11新好南海書香創意市集<創意市集,一種運動而不是活動。>之學院派討論。前者雖邀集實務家參與,但討論內容偏向活動宣傳,對於創意市集之未來發展討論並未多所著墨,後者係由學院派的理論觀點切入,觀察分析現存之創意市集現象。

實體通路,創意市集從業者相較於過去,有更多店家提供相關的寄賣空間;除了慣有的寄賣制度,2007年出現了以單位分租的集合賣店(如格子趣加盟系統等);而早期投入創意市集之部分從業者逐漸有能力開設屬於自有品牌的小型商店(部分無法單獨承擔店租成本之商家,仍有商品寄賣的部分)。

網路通路,以網路購物而言,2006年僅有出色創意推出的art4P原創好物入口網;2007年知名大型入口網站(YAHOO!奇摩)、強勢購物網站(博客來網路書店)皆架設了創意商品的專屬區塊。創意市集從業者使用之主要網路平台,則以無名小站27%、roodo18%、Streetvoice12%、天空部落10%、奇摩部落格10%、Blogger8%、其它或個人架站則有15%。(以2006-2007曾報名CAMPO活動之300多組攤位統計)

出版通路,2006年由三采出版社出版<創意市集101>(其中創作者多為2006.06以前在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出現之早期市集投入者),至2007年期間已出版至<創意市集105>(此外尚有插畫市集等特別企劃之出版);其他坊間出版的創意市集書籍亦不少,但其內容多半著重於創意商品本身,以本土創作人做為出發觀點的僅有<私心很重的創作書>(謝詩平,2007,高寶出版)。而品牌創作者亦成為作者,出版以自有品牌圖像、角色為內容的書籍。(如台北不來梅米奇鰻、蠢花、海蒂朵兒等)

圖像授權,仍多半發生在擁有經紀商之市集從業者,部分遊戲廠商也開始自創意市集尋找角色(如宏碁麻將館-芭特麗西亞),而雜粹品牌創作者221樹也於2007年得到角色設定大賽首獎;CAMPOLIVE.com於2007.07以後也逐漸轉型為設計/品牌經紀,協助企業尋找適合的創意品牌取得授權,或協助其開發創意商品,將創意市集的能量能轉化為更多層面的應用。

整體而言,2007創意市集之通路數量相較於2006成長為三倍(或更多),保守估計2007年,台灣創意市集總產值為2億元(尚不包括從業者承接之設計案、授權費用、版稅等),但就創意市集從業者之銷售狀況而言,在市集活動單場銷售不若2006熱絡(以台客搖滾嘉年華為例,連續參加兩年之相同攤位2007之銷售狀況皆未達2006之一半;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2006.06以前單日活動可達百萬,2007年則僅有政治大學40週年校慶活動達68萬,單場活動平均在40-60萬之間。)網路銷售及寄賣通路則成為創意市集從業者的主要收入來源。其影響之因素,如2007年之台灣經濟不景氣、品項過於單一、小型品牌所能投入之資本太少、創新上未能達到民眾之要求、通路過多產生稀釋效應、相類似活動過多產生劣幣驅逐良幣(創意市集夜市化)、手作品牌無法克服代工與品質之兼顧等等都是經常被提出的問題,也造成2007年創意市集的退出潮(蛋塔效應)。

(二)從業者、民眾與商品

從創意市集從業者來看,2006年創意市集從業者依其職業別以學生占最大宗55%(包括甫畢業待業中者)、兼職者35%、專職從業者10%。其中專職從業者多半為2006年投入創意市集辭去工作。其中值得探討的是部分專職從業者來自業界資深之廣告、設計、公關工作者,由於經驗豐富、熟悉商業環境(亦能忍受)、對品牌有較詳實的規劃,往往是創意市集之中較容易發展為品牌,其存續期間也較長。2007年創意市集從業者的比例與2006年相較沒有很大的改變,學生則為創意市集中最容易流動的一部分。從業者投入時期則可分為早期(2005年以前)、中期(2006年上半年)、後期(2006年下半至2007年),中早期投入從業者多半為創意市集仰賴的特色成員,後期投入者因可參考之先例已多或接受到的媒體資訊不夠完全,往往難有創造性的突破。數量上,2006年在全台至少有300組以上的創意市集從業者,2007年下半年度則銳減至200組。

從參與民眾方面,2006年多數參與市集民眾皆為第一次參與,對於創意市集既有新鮮感且抱持正向支持的態度。2007年民眾則對於創意市集過於浮濫、創意市集夜市化、品項單一、品管不良等幾個不同層面反映,但甚少市集主辦單位可以對這些問題做出正面且建設性的回應。但以大環境而言,一般民眾相較於過去更能接受創意商品的特殊風格。

從商品面而言,2006.06以前在創意市集尚有影像音樂創作、獨立刊物、大幅畫作、傢俱家飾等多元的品項出現,但創意市集風潮延散至全台以後,品項卻逐漸有單一化之現象,2007年,目前可見之品項侷限於貼紙、T-shirt、明信片、筆記本、別針等可大量輸出以視覺設計為主之產品;手工娃娃、手繪商品(如網帽等),而飾品則為最大宗。創意市集從業者,多半為獨資、小型工作室在新品開發的速度甚為緩慢、品項也難以多元。銷售成績上,則以商業插畫(如可愛風格)30%、飾品45%佔最大比例。

(三)政府

2007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李永萍局長上任,歷經吵年獸(2007.2)遭受議員施壓被迫中途停辦,眾多創意市集從業者、民眾投書市長信箱,官方才逐漸轉變對於創意市集活動之態度(之前唯一受官方認可之創意市集活動僅有新好南海書香創意市集),2007.07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兩場創意市集活動(2007創意嘉年華由台北市電腦公會與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主導、2007台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創意市集由CAMPO執行),並於2007.09起開始於西門紅樓舉辦每週固定的創意市集(與中子創新/streetvoice.com合辦),在法令上台北市文化局也逐漸修改法令開放道路、公園地之現金交易限制。(目前已通過道路開放現金交易、公園尚未開放),此一政策是否能延續,以及政策內容是否能對創意市集整體發展有更深遠的影響,仍有待觀察。而西門紅樓之2007創意嘉年華活動立意甚好,卻因對創意市集從業者收取過高攤位租金,造成扼殺效果。

在其它縣市,除了各地的文化中心(台南、高雄等),各政府單位亦對於創意市集多半抱持開放之態度,於各項文化節慶、社區總體營造活動中亦常列入創意市集;創意市集也時常成為政府單位餵養蚊子館的極佳祭品。

創意市集夜市化之現象即出現在官方所主辦之各個創意市集活動之中。其中之原因包括創意市集從業者的數量不足供應如此之多的場次;且官方經費使用皆須透過政府採購法,而承辦廠商多半為無創意市集舉辦經驗之公關公司,在政府採購法的結案壓力下,為了能順利取得活動款項,承辦單位通常對於攤位篩選上並未多作要求。而官方所舉辦之創意市集活動,往往僅著重創意市集的形式,求其熱鬧、聚集人群之效益,對於創意市集本質上無基本之概念、又或者文化機關人員僅通過公務人員考試,並未具備相等美學素養。(筆者曾於多次公開演講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府扮演之角色受政府採購法極大限制,且每一種文化之成形,是無從預先被企劃的。)文化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文化官員若不能體認此點,急於任內見收成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依舊是是治標不治本;文化創意產業要在台灣能有健全之發展,絕對不是只有辦創意市集如此簡單而已。

(四)品牌發展

創意市集(從業者)之發展與品牌息息相關,通常有品牌創作者尋找到經紀代理商、或是品牌創作者進入製造商成為設計師之身份、自身發展為獨立品牌三大類。若不能發展為品牌,從業者通常選擇走向身份單一化(在純粹的環境創作)或改投入職場,找尋適合自己的舞台。整體而言,在資金投入(取得)不易、產權難以保護、經驗不足等因素影響下,能發展為品牌之創意市集攤位仍僅僅是少數。品牌創作者自身的選擇,以及對自有品牌的自覺自症才是最重要的。

(五)小結

創意市集可說是體現了1975~1985世代的新生活美學風格(解嚴開放後長大的世代);但受制於環境、從業者本身的多重因素下,發展已趨於緩慢(甚至有倒退之情況)。2006年的大鳴大放進入2007年則轉為節制、內斂。2007退出潮也許是對於環境的失望、也或許是因為行而知所學不足而沉寂在永無止境的學習旅程,這個世代的人們曾透過創意市集的形式對趨於單一或甚從未啟蒙的社會美學做出回應,但最終仍須回歸社會體系中運作。創意市集的洗鍊也讓更多品牌創作者更了解自身所追求的目標與身份定位。創意市集究竟怎麼開始的也許沒有人知道,但該如何繼續,才是現今市集主辦單位、創意市集從業者有待思考的課題。


轉載自>http://come-with-us.blogspot.com/2007/11/2007.html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ttp://come-with-us.blogspot.com/2007/11/2007.html